新闻动态

00后的他,墨守隶法,意出新境——解析李冠序隶书艺术与成长轨迹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2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97

全国第五届隶书展入展作者李冠序,他以隶书为专攻,凭借扎实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艺术表达,在全国性展赛中崭露头角。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青年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、大书法在线全国青年书法家专业委员会隶书委员,他的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、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等权威平台,并斩获“青川木牍杯”第二届全国隶书大赛一等奖、全国第三届“卫夫人奖”优秀奖(最高奖)等重要奖项,几十余次全国、省市级展赛的获奖入展经历,不仅见证了他的成长,更勾勒出其隶书艺术的独特风貌。

图片

李冠序的隶书创作,始终以传统碑帖为根基,在对汉隶经典的深研中构建艺术骨架。从现存作品及展赛反馈可见,他对汉隶不同风格碑刻的临习与吸收极具系统性——早期深耕《曹全碑》,将其“体法茂密,端劲秀拔”的特点内化,笔下横画的波磔轻盈灵动,竖画的收笔温润含蓄,字形结构宽绰舒展,尽显典雅清丽之态;而后又取法《张迁碑》的雄浑古朴,强化笔画的方劲质感,起笔多藏锋顿笔,转折处棱角分明,使作品增添了“骨力洞达”的厚重感;同时,他对《乙瑛碑》的端庄严谨、《石门颂》的纵逸奔放亦有深入揣摩,在不同碑帖的取舍中,形成了“兼取诸家之长,不囿一格之限”的临习路径。

图片

这种对传统的敬畏,不仅体现在笔法与结构的承袭上,更在于对汉隶“金石气”的捕捉。他注重通过临习原碑拓片,感受碑刻历经岁月侵蚀后的斑驳质感,在创作中弱化过度修饰的“馆阁气”,保留线条的自然生涩感,使作品既符合汉隶的法度规范,又蕴含历史沉淀的厚重意境,这也是其作品能在全国展赛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原因之一。在扎实的传统功底之上,李冠序的隶书创作展现出“融体通变”的探索意识,形成了兼具传统韵味与当代审美的个人风格。

图片

从笔法层面看,他突破了汉隶单一的笔法体系,巧妙融入篆书的圆劲笔意与楷书的规整结构。在横画起笔处,常以篆书“藏头护尾”的笔法替代纯粹的方笔或圆笔,使线条起收更显圆融;在字形结构上,借鉴楷书的间架平衡原则,对汉隶中部分疏朗或紧凑的字形进行微调,如缩小“戈”部、“走之”等偏旁的夸张比例,让整体布局更趋匀称稳定,却又不失隶书“蚕头燕尾、一波三折”的核心特征,实现了“变而不脱其本”的艺术效果。

图片

从章法与形式来看,他善于根据创作主题与展赛要求调整作品面貌。在“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”的入展作品中,他以纵向多行的手卷形式呈现,字距紧密、行距疏朗,波磔笔画相互呼应,形成流畅的纵向行气,契合手卷“展读”的视觉体验;而在“青川木牍杯”的获奖作品中,他则采用横式布局,字形大小错落,部分笔画夸张延伸,打破了横式章法的平淡感,兼具汉简的率意与碑刻的庄重,展现出对不同形制隶书创作的驾驭能力。 李冠序的隶书艺术成长,与“以展促学、以赛砺艺”的实践路径密不可分。从河南省书协会员到中国书法家协会(准)会员,从市级展赛到全国性平台,每一次参展参赛,都是他梳理创作思路、弥补短板的过程。

图片

早期参与“河南省新文艺群体书法篆刻作品展”“第三届'青莲艺术奖’山东省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”等省级展赛时,他聚焦于夯实基础,作品以严格遵循汉隶法度为主,通过与省内同行的交流,发现自身在“笔法细节把控”与“章法协调性”上的不足;随后在备战“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”时,他耗时数月研究往届入展作品,对比自身短板,针对性强化“线条质感”与“整体意境”的融合,最终凭借兼具传统性与个性的作品入展,实现了从“省级”到“全国”的突破。 而“青川木牍杯”第二届全国隶书大赛一等奖、全国第三届“卫夫人奖”优秀奖(最高奖)等荣誉,则标志着他的隶书创作进入成熟阶段。这些奖项的获得,不仅是对其艺术水平的认可,更促使他进一步思考“传统与创新的平衡”——在后续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——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”“轩辕情 中国梦2024·全国书法篆刻展”等展赛中,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汉隶的经典元素,又融入了对当代审美需求的思考,形成了“古意新声”的艺术特色。

图片

纵观李冠序的隶书艺术之路,“敬畏传承、坚守初心”是贯穿始终的内核。作为青年书家,他不追逐短期的“创新噱头”,而是沉下心深耕汉隶传统,从碑帖中汲取养分;同时,他也不满足于“复制传统”,而是在理解经典的基础上探索个人表达,展现出当代青年书家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